创立15年后,大疆成了民用无人机的代名词,全球市场占比超八成,行业“老大”地位无可撼动。高光之外,大疆也迎来了更多审视。市场见顶的顾虑,增收乏力的猜测,国外“制裁”的威胁,都和这家明星企业交织在一起。
外界希望了解,大疆如何设定未来的前进方向?
“大疆没有战略”
对大疆的担忧,最普遍的是无人机市场正在饱和。
大疆创始人汪滔曾表示,从市场容量看,200亿元是大疆收入的一个槛。根据公开信息,大疆在2015年至2017年,营收分别为59.8亿元、97.8亿元和175.7亿元,此后,再未公布业绩状况。一些研究机构认为,大疆的业绩增速在放缓。
不过,大疆看起来并不急于刻意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空间。
“大疆没有战略。”谈及未来的市场布局,大疆创新公关总监谢阗地说。随后,他为这句话做了一个注解:大疆的理念是,技术永远跑得比产品快。
大疆创新总裁罗镇华的解释更为具体:“大疆的思路是,先深化和突破技术,在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,再结合应用场景形成产品,然后实现量产推向市场,并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。”
这样的思路,让大疆在市场中显得极为特别。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急于开拓新业务,热衷抢市场、卡身位,大疆格外谨慎。
“如果技术还没有达到满足用户体验的程度,或者技术本身实现了突破,但在结合场景和产品化上存在问题,大疆通常选择继续研发,不会急于推出产品。”罗镇华说。
这似乎是大疆的“基因路线”:坚持把研发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,不断追求产品的极致化,市场则被视为技术突破和产品极致化后的自然成果。
熟悉大疆的人,很容易由此联想到这家公司创立初期走过的路。2006年大疆成立后,初期将精力集中于通过开发飞行控制器实现稳定悬停上。直到四年后,大疆把研发的飞行控制系统用在多旋翼飞行器上,公司才开始在市场中狂飙突进。
这样的发展路线中,可以很容易找到汪滔的影子。汪滔以对产品要求苛刻著称,他曾对媒体说:“我们已经不习惯去做一个达不到世界最高要求的产品。”他曾经缺席大疆的“大疆精灵3”发布会现场,只是因为这款产品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完美。
市场变化如此迅猛,如果一味追求技术和产品极致化,是否会导致公司忽视适时商业化,进而影响业务可持续性?对此,谢阗地说:“大疆从创立到现在,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。”
确实,很难说大疆能有今天的规模,是坚持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,还是有一定的运气因素,更不能说这样的理念适合所有企业。
但是,无论如何,大疆取得了普遍意义上的成功。《华尔街日报》称其为“首个在全球主要科技消费产品领域成为先锋者的中国企业”。大疆对得起这个评价,无论从市场占有率、产品高度还是技术迭代速度来看,如今的全球无人机市场,无出其右者。
“空间智能”的梦想
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,“没有战略”的另一面,是“没有边界”。
在大疆定义的“使命”中,有两个关键词:“空间智能”与“科技之美”。显然,大疆的野心并不在“飞”,而在“智能”。
汪滔曾表示,如果大疆在机器人视觉方面取得突破,应用范围将非常广阔,无人驾驶、工业制造、家庭机器人等,都将成为大疆的用武之地。
罗镇华认为,如果智能化水平与技术可靠性再提高一个级别,那么大疆所提出的“空间智能”时代可能就到来了。“未来,可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设备都是机器人,具有感知环境并与环境精细互动的能力,能完成很多复杂的工作。大疆储备了许多技术为迎接这个时代做准备。”罗镇华说。
在“空间智能”时代到来之前,大疆正努力在固有的业务版图上探索更多可能性。有价值的产品一定是实现某种功能的载体。从这个维度看,无人机正是实现对低空资源有效利用的载体,而大疆可以在很多领域显现身手。
在消费领域,大疆以不断优化的产品巩固着市场优势。罗镇华表示,大众视频创作与视频消费是一个刚刚步入快车道的领域,视频设备的性能提升与视频传播观看平台的爆发,吸引了许多新用户,大疆正在面临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。
与此同时,在农业、能源、安防等行业领域,无人机技术解决方案带来的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,许多行业具备了将量化产品推入市场的条件。
文章标题:【高光与审视交织 大疆如何走向“智能空间”?】 内容摘要:但是,无论如何,大疆取得了普遍意义上的成功。《华尔街日报》称其为“首个在全球主要科技消费产品领域成为先 ... 免责声明: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本文网址:http://mt.ironge.com.cn/opinion/jjpl/217995.html